問題與路徑:公眾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數字鴻溝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極大地拓展了公共話語空間,也有效推動了公共能量場的構建進程[1]。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接近11億人,較2023年12月增加742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8% 。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日漸成熟和公眾參與意識的持續(xù)提升,公眾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不僅能夠降低由公眾議程進入政策議程的成本,增進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互動關系,還能促使廣大公眾參政議政的權利得以有效實現,不斷夯實與鞏固公共政策制定的民意基礎[2]雖然迅速壯大的網民規(guī)模與持續(xù)攀升的網絡普及率是邁向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但在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的加持下,受制于公眾所處地域、個體資質、態(tài)度認知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內置于個人層面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正在這個虛擬社群中滋長升級[3],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公眾網絡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效能。(剩余12825字)